专业炒股配资网站 毛泽东不辞而别读新学,韶山冲有志少年闯湘乡_毛贻昌_李漱清_运昌
发布日期:2025-04-28 22:25 点击次数:182孩儿立志出乡关专业炒股配资网站,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大清宣统二年)秋天的一个早晨,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字顺生)在账本里发现了这样一首没头没尾的短诗,后面还有儿子润之的落款。毛贻昌虽然有不错的经商头脑可是大字不识几个,于是就拿着这张纸条跑到李氏族校去找李漱清先生给自己看看。
01毛贻昌
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是毛泽东(字润之)的父亲,出生于1870年,只读过两年私塾就因家贫外出当兵,返乡后靠攒下的一些银钱赎回了祖上典当的一些土地,还干起了稻谷和猪牛的生意。
正是因为毛贻昌有着一般乡下人少见的经济头脑,再加上“勤劳本业”的家训,一家人起早贪黑勤俭度日,好歹比周围乡里乡亲宽裕些,毛泽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也得到了一定的教育资源。
展开剩余85%解放以后,毛泽东曾回忆自己小时候虽然顽劣异常,可是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之下也曾经六进私塾,“六年孔夫子”的教育给他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但是毛泽东不喜欢读经书反倒最爱历史,尤其是《水浒传》《三国》《隋唐演义》等传统评书故事。
在毛贻昌看来,作为家中长子的毛泽东首先应该学会珠算,以便将来子承父业能当家记账,再不济也要会干农活养家糊口。可到了田间地头毛泽东也不忘带一本《三国》,这让脾气暴躁的毛贻昌非常生气,几度让儿子辍学回家。于是,毛泽东、弟弟和母亲就和父亲对立起来。
1907年(大清光绪三十三年),毛贻昌强行给儿子定了一门亲事,女方姓罗年长4岁。毛泽东始终拒绝承认,也不从没有圆房。就像千千万万农村家庭一样,父子间的代沟终于演变为离家出走。
02李漱清
毛贻昌要找的这位李漱清先生,是儿子毛泽东眼里少数服气的乡党之一。
在毛贻昌眼里,这位毕业于
湘潭师范的乡村教师
李漱清可
是韶山冲少有的高材生,也是大儿子润之耍得来谈得来的忘年交之一,所以在看到纸条上的短诗以后,才第一时间去寻求他的帮助。
毛泽东和李漱清的相识是在1907年被父亲强行退学以后,毛泽东理解父亲的难处,就一边在米店当学徒一边去李氏族校读书。17岁的毛泽东和36岁的李漱清一见如故,经常彻夜长谈。
尽管韶山冲的人包括父亲毛贻昌和母亲文七妹对博学多才的李漱清并不认可,但是少年毛泽东在他这里还是找到了以前从没有过的体验,在两年时间里似乎也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尽管没有共同语言,但是毛贻昌为了儿子的去向还是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位先生。
李漱清看到短诗后面的落款“不孝之子润之”,就知道这一定是毛泽东留给父亲的告别信。李漱清告诉毛贻昌:从这首短诗要表达的意思来看,润之一定是外出求学去了而且学业不成绝不回家。
都说父子连心,听完李漱清的讲解,年已不惑的毛贻昌一时间有些黯然神伤。
03文运昌
17岁的毛泽东为什么要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呢,他这一去到底去了哪里呢?
年幼的毛泽东先后换了六个私塾,但是每个私塾的老师都是那样粗暴严厉,还经常体罚学生。为此毛泽东还曾经出现过逃学,被家里找到送回私塾后,先生的态度居然有了缓和,这让幼年的毛泽东第一次产生了“胜利”的喜悦。后开,少年毛泽东又和父亲的对抗取得了胜利。
1909年,就在毛泽东半工半读的时候,列强横行的旧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从一些“禁书”上就看到了外面的“时局”,其中就包括李漱清送给他的《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
27年以后,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坦言: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和李漱清忘年交的同时,毛泽东也从表兄文运昌那里借来了一本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如果说李漱清给毛泽东带来了维新运动、废庙宇、办学校和反对信佛的启蒙思想,那么促使毛泽东离家出走、跳出韶山冲、开眼看外界的“责任人”就是表兄文运昌。
04抢米潮
文运昌名士荇,字运昌(咏昌),188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比毛泽东大9岁。
在毛泽东湘乡的亲戚中间,毕业于湘乡县立师范学校的文运昌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在毛泽东眼里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所以尽管表兄文运昌比自己大9岁,但是交谈起来并没有任何违和感。
1920年4月,三湘大地闹起了粮荒,湖南首府长沙的饥民走投无路之下,跑到巡抚衙门前示威,要求平粜救灾遭到无视以后,情绪失控的饥民们冲进衙门砍断旗杆,湖南巡抚岑春蓂吓得落荒而逃。
湖南长沙抢米风潮的背后,既是天灾更是人祸,是巡抚岑春蓂勾结米商禁止大米流通的恶果。
抢米潮发生以后,愚蠢的大清政府不但没有及时平抑米价,反而勾结西方列强的军舰对饥民进行镇压。抢米风潮给少年毛泽东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一直到多年以后还为他们的冤屈深感不平。
不久,父亲毛贻昌决定把毛泽东送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就在毛泽东准备动身的时候,表兄文运昌来了。他告诉毛泽东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正在招生,那里讲授西学,教学方法先进。
早就有心跳出韶山冲到外面看世界的毛泽东,于是留下一首短诗不辞而别。
05出乡关
毛泽东留给父亲的这首诗,后人定名为《七绝·呈父亲》。
这首诗不是毛泽东的原创作品,而是化自日本僧人月性的《题壁》诗,诗的原文是: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少年毛泽东从此离开了风气闭塞的韶山冲,第一次走出大山进入洋学堂。与之前联合母亲和弟弟和“专制”的父亲斗争不同,这一次,聪明的毛泽东先后请了三位“外援”给父亲毛贻昌做思想工作。
第一位是八舅文玉清,第二位是堂叔毛麓钟,第三位是表哥王季范。在毛泽东的车轮战面前,毛贻昌在父子之情面前“败下阵来”,终于同意让大儿子毛泽东到湘乡东山学校读新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此起步,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