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交易怎么操作 向“新”力拉满!144项农业科技成果集中在粤亮相
发布日期:2024-12-04 23:01 点击次数:109法官提醒称,投资有风险,需谨慎对待。面对形形色色的投资、融资等信息,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凡是有人让自己出钱,一定要多一个心眼。
如何养好一头猪,实现生猪强国?香蕉遭遇枯萎病怎么办?杂交水稻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围绕“舌尖上的安全”,广东农业科技都有哪些新成果?
11月15日,2024大湾区(广东)农业科技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聚焦“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与农业新质生产力”主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的16家科研机构、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主办。
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及全球各地的顶尖农业专家、学者以及农业科技企业代表等近600人参加,推动分享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签约合作一系列产学研融合项目,促进湾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11月15日,2024大湾区(广东)农业科技论坛在广州举行。
多方联动共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广东,作为农业大省与科技创新强省,农业科技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步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前列,以仅占全国1.9%的耕地资源,实现了约占全国5.7%的农业总产值和6%的农业增加值。这一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背后,彰显广东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厚底蕴和强劲实力。
立足全省、辐射湾区、面向全球,大湾区(广东)农业科技论坛的举办,正逢其时。
陈勇表示,希望以本次论坛为纽带,与科技工作者携手共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的科技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在致辞中强调,希望广东继续深入挖掘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的辐射支撑作用,共同开展沿边农业科技合作,为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签约了一系列产学研融合的项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别与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合作签约,将在推动南沙农业试验区建设、打造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科技园区样板等方面开展政产学研联合攻关、协同创新。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科技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最强大脑共话农业如何向“新”而行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含金量”?论坛上,国内外顶尖知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围绕种业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践行大食物观等农业前沿热点问题开展深入交流讨论。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是根本问题。”陈勇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农林废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等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方向的思考,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要理智、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勇院士作报告。
猪粮安天下,良种铸基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以“优质猪育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介绍以猪育种核心技术研发、优质猪新品种培育、优质猪产业推广等赋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并展望了培育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广阔前景。
印遇龙院士作报告。
“发展籼粳杂交稻将是我国粮食增产新的增长点,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表示。多年来他坚持籼稻品质遗传改良的不断创新,创建了水稻品质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为我国籼稻品质改良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培松院士作报告。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日本茨城大学教授小松崎将一提出“再生农业策略”并分享了如何通过提高土壤质量、优化种植模式等方式,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小松﨑将一教授作报告。
144项成果引领湾区农业科技顶尖水平
“这是什么机器?”“能不能手机操作?”“这个产品的加工难点是什么?”大湾区(广东)农业科技论坛科技成果展上,熙熙攘攘的展区尽显“科技范儿”。农产品质量追溯、植物表型采集机器人、轨道巡检管理机器人、荔枝振动采摘装备、超级稻品种……从数字农业的运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再到农业科技新产品的展示,以及全产业链智慧成果的优化转化,来自全国4所高校、9家企业和18家省级农业科学院带来各自“绝活”,展示发布144项最新种业创新成果、现代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前沿技术。
144项前沿技术集中亮相论坛成果展。
“我们以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开发出了一系列桑果类产品和桑叶类产品,非常受消费者欢迎。”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称“宝桑园”)相关负责人江艳婷介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专注蚕桑研究60余年,收集保存了桑树种质资源上千余份,建立果桑种质资源圃和数据库,并持续开展桑树多元化新品种选育、栽培、良种繁育等研究工作。宝桑园的明星产品100%NFC桑果汁,正是选用该所培育的“粤椹大10”桑葚,果粒大而多,出汁率高,味美鲜甜。随着加工所的研究成果不断转化,宝桑园还持续开发出桑芽预制菜、桑叶茶等一系列产品,目前桑果系列产品年产值可达3亿元,桑叶系列产品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宝桑园依托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开发出一系列桑果类产品和桑叶类产品。
科研成果只有“入企进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对此,长期耕耘在水稻种植领域的广东华贸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称“华贸高科”)负责人刘良成深有感触。在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支持下,华贸高科成功推广种植吉丰优1002、香禾优1002、协禾优1002等多个优秀品种。“通过我们公司推广种植的吉丰优1002一造就达到100万亩以上。”刘良成表示。
成果转化是全过程创新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立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出台《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等多份文件,给科技成果转化“松绑赋能”。
“下一步,我们将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不断提高品种、技术、产品等核心竞争力。”主办方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林伊晴
图片:主办方提供